推广 热搜: 化学  高中  数学  初中  英语  小学 

盛年不重来下一句

   日期:2024-03-26     来源:www.nikiwae.com    浏览:427    
文章简介:陶渊明的传世之作有很多,其中,“盛年不重来”一诗中仅仅前十个字就写尽了生活之悲,叫人们感悟颇多。年轻的岁月不会重新来过,大家应该趁自己正年轻的时候准时努力。

陶渊明的传世之作有很多,其中,“盛年不重来”一诗中仅仅前十个字就写尽了生活之悲,叫人们感悟颇多。年轻的岁月不会重新来过,大家应该趁自己正年轻的时候准时努力。

盛年不重来下一句

盛年不重来的下一句是“1日难再晨”。

【原文】

陶渊明

生活无根蒂,飘如陌上尘。

分散逐风转,此已很身。

落地为兄弟,何必骨肉亲!

得欢当作乐,斗酒聚比邻。

盛年不重来,1日难再晨。

准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。

【作品介绍】

陶渊明《杂诗》共有十二首,此为第一首。王瑶先生觉得前八首“辞气一贯”,当作于同一年内。据其六“奈何五十年,忽已亲此事”句意,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(414),时陶渊明五十岁,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。

鉴赏:

陶渊明《杂诗》共有十二首,此为第一首。这组《杂诗》,实即“不拘流例,遇物即言”(《文选》李善注)的杂感诗。正如明黄文焕《陶诗析义》卷四所云:“十二首中愁叹万端,第八首专叹贫困,余则慨叹老大,屡复不休,悲愤等于《楚辞》。”可以说,慨叹生活之无常,感喟生命之短暂,是这组《杂诗》的基调。这种关于“生活无常”“生命短暂”的叹喟,是在《诗经》《楚辞》中即已能听到的,但只不过到了汉末魏晋年代,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,从《古诗十九首》到“三曹”,从“竹林七贤”到“二陆”,从刘琨到陶渊明,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,越发深厚沉重,以至成为整个年代的典型音调。这种音调,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,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,却反映了人的觉醒,是年代的进步。

“盛年不重来”四句常让人们引用来勉励青年要抓紧机会,珍惜光阴,好好学习,奋发上进。在今天,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,也未尝不可。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,是鼓励大家要准时行乐。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,生活是这么不可把握,社会是这么黑暗,欢乐是这么不容易寻得,那样,对日常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,不要错过,要准时抓住它,尽情享受。这种准时行乐的思想,需要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,“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,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,人对自己生命、意义、命的重新发现、思索、把握和追求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,在村居日常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,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达成。

扩展阅读:作者人物生平之早年生活。

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(尚存争议,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一定的)。外祖父孟嘉,晋代名士,娶陶侃第十女。祖父做过太守(祖父名字有二说,或名岱或名茂),爸爸是个“寄迹风云,寘兹愠喜”的人,具体事迹已不可考。有一庶妹,小渊明三岁,后嫁给姓程的人家,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。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,渊明刚开始的家境不算太坏。八岁时渊明父过世,家境渐渐没落。十二岁庶母辞世,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:“慈妣早世,时髦孺婴。我年二六,尔才九龄”(《祭程氏妹文》)。二十岁时家境特别贫困,有诗可证:“弱年逢家乏”(《有会而作》)。

陶渊明“自幼修习儒家经典,爱闲静,念善事,抱孤念,爱丘山,有猛志,不同流俗”。《荣木》序曰:“总角闻道”,《饮酒》其十6、“少年罕人事,游好在六经”,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,有过“猛志逸四海,骞翮思远翥”(《杂诗》)的志向;在那个老庄风靡的年代,他也遭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,非常早就喜欢自然: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”(《归园田居》其一),又爱琴书:“少学琴书,偶爱闲静,开卷有得,便欣然忘食。见树木交荫,时鸟变声,亦复欢然有喜。常言五6月中,北窗下卧,遇凉风暂至,自谓是羲皇上人。意浅识罕,谓斯言可保”(《与子俨等疏》)。他的身上,同时具备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